近期,多家涉AI上市公司大股东宣布减持计划。笔者认为,有关各方应注意防范A股AI泡沫风险。
A股的AI概念股上涨,与美股似乎亦步亦趋。纳斯达克上半年走出技术性牛市,主要是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和特斯拉在内的七大科技股“大象起舞”所带动的,七大科技股的平均涨幅高达87%,是标普500指数的6倍多。而A股AI概念股净涨幅在2倍以上的公司有30多家,最高净涨幅超5倍。
A股有多少上市公司掌握AI核心技术,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受益于AI概念不得而知。有部分上市公司或属蹭热点炒作,股价炒高之后,大股东趁高减持才是最终目的。此前证交所针对此类大股东减持发出关注函,有的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蹭热点、炒概念及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有的要求说明“是否存在借助市场热点操纵股价、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等。
对于蹭热点炒作、操纵股价情形,笔者认为,证交所、证监部门应着重从上市公司信披等角度强化监管和问责。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有关AI方面夸大其词的信披,应及时跟进问询、关注,引导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信息,对存在虚假陈述嫌疑的,及时立案查处追责。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披行为,也可能属于市场操纵行为的一部分。《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行为特征是,行为人通过控制发行人、上市公司信息的生成或者控制信披的内容、时点、节奏,影响特定证券的交易价格、交易量,从中谋取利益。实控人、大股东及其关联人对上市公司或有控制能力,加上其存在高价减持意愿,个别主体或由此生出操纵的心思。对此监管部门可结合上市公司信披、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以及大股东减持情况,来分析是否涉嫌“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可从市场操纵的角度予以打击。
撇除蹭AI热点这部分上市公司不再谈,一些上市公司砸钱搞大模型,或者花大价钱收购涉AI资产公司,呈现“百模大战”局面,这些投资的投入产出比如何,是否属于重复建设,能为社会、为市场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值得思考。
有观点指出,现在的人工智能浪潮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资金、人才因为某个热点概念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泡沫,他们烧投资人的钱换些数据,却不赚钱,行业呈现繁荣泡沫。后续无钱可烧,行业泡沫破裂,大部分人将失败,只有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活下来。
上市公司砸钱追AI热点容易,如何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却并不容易,股东不可能让上市公司无限烧钱,最终或重演互联网泡沫破裂剧情。
行业泡沫并不都是坏事,它有利于引导资源集中到某个行业,可能实现技术等方面突破,但也不能任由泡沫肆意泛滥。
笔者认为,首先,上市公司等企业主体可进行联合攻关。未来或许只有有限的大模型可以活下来,一些公司由于人才储备不足、资金后援难以到位等原因,大模型方面的研究可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注定是陪跑者或泡沫牺牲品。并非每个公司、每个企业都要搞一个大模型,企业可发挥各自所长联合投资、联合攻关,共担风险,搞出精品,有关部门也可加强相关资源和研发力量的统筹,这样从源头就可控制一些资源浪费,控制泡沫过度滋生。
其次,证券市场应冷静对待AI热点。证券市场也是资源配置场所,美股七大科技股平均市盈率才三四十倍,而A股一些AI概念股市盈率动辄成百上千倍,即便企业发展再快,要填补如此巨大估值泡沫,恐怕概率也不大,由此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也可能让跟风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对于大股东减持比例较大的AI概念股,普通投资者要有清醒认识,这或说明大股东自己也认为股价高估,适当远离才是正道。(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