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即将满三周年,各界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范式。6月20日,在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与会专家围绕“绿色发展新范式如何引导产业转型与增长”主题展开探讨。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技术升级、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均为关键因素,这些将成为推动转型与增长的关键引擎,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发展转向“能源技术依赖型”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异军突起,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芯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动车、储能、生物技术等技术蓬勃发展,有望支撑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阶段,也正在或将形成一系列蓬勃发展的新产业。”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正在面临发展路径的创新,要以更少的人均排放来实现相似的收入水平,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以较低的峰值水平、较短的平台期达到峰值,以较短的时间或者较快的速度达到碳中和。
就能源结构而言,邹骥认为,中国将从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特别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为今后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旦可再生能源发展到足够强大,整个非化石能源可以把新增能源需求完全覆盖,接下来可以逐步替代煤。预计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有望从现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化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应当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等多方面措施,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远远超过了实现碳中和全球所需新能源的量。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程度的风、光资源,但谁能更早、更好利用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贺克斌说。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也表示,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资源限制和环境问题,还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无限想象空间。
贺克斌表示,近年来,全球气候投融资快速增长,以2021年、2020年为例,全球能源转型总投资、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全球碳市场总额两年相比增幅都在50%至100%的水平,快速推动新技术进入市场。根据清华大学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投资进行的分析,为实现2和1.5的温控目标,中国在2020年至2050年之间总投入需求分别达到127万亿元和174万亿元。
李俊峰认为,未来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将带来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能源和算力问题得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制约将得到进一步破解,不仅解决了能源依赖问题,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廉价的算力和廉价的能源,使得各种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可能。
电动车、光伏成重点领域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前主席阿代尔·特纳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时称,“中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世界领导者,电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也快速扩张,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介绍,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60%的份额,当年中国销售的2600万辆车当中,每4辆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00多万辆,在中国100辆汽车中有4辆是新能源汽车。
刘斌认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新车市场和保有量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电动车已经带来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以及价值链的变革,也带动了产业间的融合。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汽车产业每增值1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增值2.96元,全产业链增值即3.96元。
刘斌据此推算,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508万辆,累计拉动消费2.8万亿元,累计带动全产业链增值11.1万亿元;预计2050年当年有望拉动消费6.1万亿元,累计拉动消费125万亿元,累计带动全产业链增值495万亿元。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在整个汽车出口中占比近四成。目前正处在快速攀升期,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均单价达到4万美元,出口额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在2030-2050年间保持平稳提升,到2050年达到出口峰值,届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销量的提升更多是来自海外产能的贡献。”刘斌说。
在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郑仁福看来,经过长期的产业培育和补贴之后,光伏行业进入发展“拐点”,光伏发电侧平价时代来临。而且国家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各地储能支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快速落地发展。储能可像光伏一样,凭借政策扶持具有经济性,进而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又哺育市场,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降本增效。
郑仁福指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隐忧不是过剩,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问题。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平衡供给和需求并不容易,储能是实现电力有效供应的工具和手段,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非常好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