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微乐家乡微信版辅助器-终于知道!太坑了,原来可以辅助器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
2023-10-30 20:14  浏览:32

微乐家乡微信版辅助器-终于知道!太坑了,原来可以辅助器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8例,其中境外输入23例,本土15例(江苏6例,其中无锡市5例、苏州市1例;四川3例,均在成都市;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上海2例,均在闵行区;广东1例,在深圳市;云南1例,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2例(境外输入7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7例(境外输入2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86例(境外输入57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4255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2468例(出院16190例,死亡28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例(出院79例),台湾地区2000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2例)。

本文目录一览:
  • 1、基石药业做“减法”
  • 2、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许飞琼:应当加快建立住宅保险制度
  • 3、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保险业发展存在短期效应、羊群效应、政策效应等问题
基石药业做“减法”

  “经公司慎重考虑并决定,苏州工厂已于本月上旬暂停止试运营。”11月15日,港股18A生物医药公司基石药业(02616.HK)发布公告回应市场关切。

  日前,有媒体发布关于“基石苏州工厂停工停产”的消息。基石药业方面对此解释称,关停的原因主要系苏州工厂尚处于试运营阶段且近期无明确大规模生产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公司基于充分调研和讨论,慎重考虑后决定的。

  针对苏州工厂停产后的下一步安排,《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次致电基石药业方面,但均无人接听。

  和玉资本合伙人冯加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产品管线的停产、转让以及收缩是当前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很重要的生存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目前融资很不容易,但Biotech公司还是要坚持不懈跟投资人沟通,同时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完成融资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估值方面也不能期望过高。

  运行未满一年

  有关资料显示,基石药业成立于2015年底,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2019年于港股上市。

  据悉,上述工厂从立项到建成再到试运行,一路上颇为坎坷。

  2019年8月,基石药业就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将基石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基地落户苏州,提高基石药业的研发生产能力。

  彼时,项目总体投资10亿元,建成后将同时具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研发、中试及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设计产能可达2.6万升大分子生物药和10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公司预计在2020年底结构封顶。

  但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进度被迫延迟,2020年半年报中,基石药业方面表示,其苏州生产基地已于上半年开始建设且正如期进行。2020年6月中旬,《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走访,怀疑其并未施工。同年10月,基石药业在其第二届研发论坛上同时举行了产业基地主体建设的见证仪式。

  2022年半年报显示,基石药业已完成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于2021年底如期开始试运行,然而运行还未满一年便被关停。

  基石药业方面表示,因目前已处于商业化阶段的产品均不在苏州工厂进行生产,故本次调整对该等产品的生产和商业化没有影响,该等产品供应稳定。同时,相关产品的技术转移工作亦不受影响,仍按原计划与CDMO(第三方生产服务提供商)合作并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基石药业其他业务不受本次调整影响。“公司研发业务与苏州转化医学中心仍在有序运作。同时,公司仍保留苏州工厂核心人员,并积极接洽行业合作机会。”基石药业方面如是说。

  储备现金“过冬”

  尽管暂时的停工停产并不意味着基石药业产业化基地的关闭,但这也无疑把公司的资金紧张问题暴露了出来。

  据基石药业历年年报显示,2019~2021年,基石药业分别亏损23.08亿元、12.21亿元、19.2亿元。其中2020~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0.4亿元、2.44亿元,两年的营收总额加起来不够2021年一年的亏损。

  在现金流方面,基石药业账上现金从2020年底的33亿元锐减至2021年底的16亿元。2022年上半年,基石药业账上只剩下11亿元左右现金。而基石药业的研发投入并未缩减,2019~2021年,其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3.96亿元、14.05亿元、13.05亿元。

  冯加武表示,在Biotech公司总体上还未扭亏的情形下,账面上的现金储备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基石药业方面仍强调称,当前现金储备足够支持公司数年经营。

  融资寒冬下,为改善现金流,采取收缩管线及转让战略的不仅是基石药业。

  今年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其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HBM9161)独家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交易总额高达10亿元,恩必普药业同意向和铂医药支付1.5亿元的首付款。同日,和铂医药发布公告称,结束另一款核心项目特那西普(HBM9036)III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

  9月19日,药明生物发布公告称,将吸纳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为具备行业一流服务水准的大分子开发和GMP(良好作业规范)生产服务基地。

  “就目前看来,创新药一级市场的融资情况非常不乐观。”冯加武建议,对于初创期的Biotech公司来说,首先是适当放慢研发节奏,把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工作做好做扎实,但不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推进耗资比较大的安评等工作,确保公司有足够长的“runway”来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对于进入临床阶段的公司来说,多尝试开展合作研发,出让部分权益可以降低自身的资金消耗。整体项目转让也是一个出路,但不一定是最佳出路,因为整体转让有可能会降低发展后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许飞琼:应当加快建立住宅保险制度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11月19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许飞琼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住宅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共同富裕之基石,住宅事实上构成了最重要的家庭财产,而灾害事故是居民住宅的重大威胁,应当充分运用财产保险机制来保障住宅安全。

许飞琼表示,住宅事实上构成了城乡居民最普遍、最重要的家庭财富积累。住宅受损,对个人及家庭的冲击都是灾难性的。因此,住宅的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也直接关系到个人及家庭的财富积累,从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许飞琼指出,住宅事实上构成了最重要的家庭财产。2020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报告显示:96.0%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住宅,有一套住宅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宅的占比为31.0%,有三套以上住宅的占10.5%,户均有1.5套。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宅占比近七成。城镇居民债务参与率高达56.5%,家庭债务来源主要是银行住宅贷款,住宅抵押贷款是家庭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家庭债务总额的75.9%。截止2021年末,我国个人住宅贷款余额高达38.32万亿元。上述数据揭示了住宅对城乡居民的异常重要性,住宅安危关系家之安危。

同时,许飞琼强调,灾害事故是居民住宅的重大威胁,住宅是易受灾体,特别容易遭受火灾、爆炸等人为事故,地震、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损害。2021年,全年发生城乡居住场所火灾25.9万起,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3.9亿元。2020、2021年因自然灾害灾导致倒塌房屋分别为10万间与16.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176万间与198.1万间。2021年7月河南水灾导致倒塌房屋11.09万间,严重损坏房屋34.15万间,一般损坏房屋71.98万间,涉及家庭数320836户。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江淮大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所造成的住房损失都是数以千亿元计,恢复重建费以万亿元计。上述事实表明住宅面临多种风险,这种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分散与转嫁,带来的必然是家庭安全与家庭财产积累的脆弱性。

基于此,许飞琼提出,应当充分运用财产保险机制来保障住宅安全,总的方针是,面对住宅风险,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财产保险机制来分散与转嫁风险的惯常做法,将保障住宅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建设,将住宅保险作为财产保险业务的重要方向加以开拓。

谈及住宅保险发展的现实状况,许飞琼表示,目前的家财险保费收入年均不到100亿元,占财险总保费收入约0.8%,其中住宅保险可以忽略不计。个别地方试办的灾害救助保险对房屋倒塌每间补偿2000-4000元,每户年度最高赔偿不超过2万元。至于试验性的“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至今赔付总额不足1亿元。

在发展住宅保险方面,许飞琼建议,首先,国家宜将住宅或房屋保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实施。一是出台专项政策进行引导,对困难家庭的房屋保险保费实行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房屋保险实行税费减免或提供再保险支持。二是把地方的灾害救助保险、巨灾保险以及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倒损房屋恢复重建、烂尾房整治等政策加以统筹,推动房屋保险的开展,充分发挥保险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三是明确界定政府救灾职责,宜限于紧急生活救助,而将住宅损失补偿与灾后重建引向保险市场。

其次,保险公司宜将房屋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主攻方向,尽快创新开发多元化房屋保险产品体系,同时满足投保人住宅损失补偿与住宅防灾防损服务的需要。

再者,居民需要树立住宅风险保险意识,因住宅是家庭物质财富积累的主体。如果住宅保险得以普及,必然推进整个家财险发展,则我国家财险市场规模会迅速发展并快速扩张,财险的发展必定进入黄金时代。

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保险业发展存在短期效应、羊群效应、政策效应等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2022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当前人身保险市场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走好人身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中国道路、如何实现包容式普惠式发展、如何看待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重点、如何实现适应性监管等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2001年到2021年,中国人身保险业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但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大起大落’,反映了行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陈秉正认为,近二十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三个效应及问题:一是短期效应,即行业发展急功近利,“长期主义”难以践行;二是羊群效应,即行业发展“一拥而上,扎堆竞争”;三是政策效应,即保险监管“围追堵截,一抓就死,不抓就乱”。

  “但近年来,人身保险业增长速度的波动性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保险市场开始趋于成熟,一方面保险企业成熟了,另一方面保险监管也在成熟,但人身保险行业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陈秉正表示。

  在陈秉正看来,一些在公开场合使用的行业指标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应取代以科学的指标,给外界传递清晰准确的信息,给业内提供正确有效的激励。

  一是“新增保单件数”,这一指标难以说明企业和家庭个人拥有的保险保障,建议使用“有效保单”;二是“保险金额”,陈秉正举例说,“2020年保险业提供保险金额8710万亿元,同比增长34.6%,8710万亿元保险金额大体相当于我国八十七年GDP总和,这个数据显然不能表示保险业有如此巨大的承保能力,更不意味着保险业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如此之多的保险保障。”如果想要体现保险业真正可以提供的最大保障能力,使用“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其他表外资本”更为恰当;三是“赔付金额”,这个指标不能反映保险的风险补偿水平,更不能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效率,使用“赔付率”更为适宜。

  陈秉正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分析了保险市场的新变化。从需求端看,一方面,居民持有财富上升带来可配置的金融资产增多。另一方面,新消费群体出现,核心客户年轻化,其特点表现为高学历、新中产,风险意识和投资理念较高,具备一定保险知识和主动购买意愿,对健康、意外、养老、子女教育等风险存在保障需求。这些新消费群体对个人代理依赖程度较高,但是存在着产品甄别难、自主抉择与深度投保指引难以兼得,担心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痛点。从供给端看,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加快,保险科技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主要痛点包括经营及获客成本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

  陈秉正表示,促进人身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式保险发展道路?保险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实现包容式及普惠式发展?人身保险业务长期发展的重心在哪?人身保险的功能应当更注重保障还是更强调储蓄或投资?人身保险的结构应当更偏重寿险还是养老险?人身保险的业务渠道应当更偏重平台、银行、独立代理还是专属代理?在保险监管问题上,陈秉正提出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应当对保险进行适当性监管,但如何实现监管的针对性、效率性和前瞻性值得深入研究。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