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上资本化的龙卷风最近刮得特别猛,国内外不少电池商、车企也冀盼着借这股热潮壮大自身,实现赶超。这是一场“钞能力”比拼的大战。
“宁王”眼下最大的对手LG新能源,开启了公开募资囤积粮草,准备来打反击战。顺便还“收割”了一波韩国民众对本土新能源行业的热情,在韩国股市掀起一波新投资技狂潮。
1月27日,全球第二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在位于首尔汝矣岛的韩国证券交易所(KOSPI)挂牌上市。公司以每股30万韩币(约合人民币1584元)的价格发行了4250万股股票。共募集资金10.2兆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9亿元)。
图片来自韩国证券交易所 KOSPI
本次IPO在韩国创下多项历史纪录:首次规模超10兆亿韩元的IPO融资;在面向普通投资者的公开募股中,预购参与人数达到了442.4万,创历史新高。
甚至本次LG新能源IPO拉动了韩国国内的新增开户数,部分韩国券商的新开账户数据较往年增长超过了200%。
LG新能源的热度从上市首日股价上也可看见。开盘后其股价一度上涨99%,达到59.7万韩元/股(约合人民币3102元)。不过随即低走,最终以每股50.5万韩币(约合人民币2666元)收盘,涨幅为68.3%,当日市值118.17兆韩币(约合人民币6239.3亿元)。
借此公司市值也在韩国上司公司排行榜中冲击到了第二的位置,仅次于三星电子。相比之下,同日国内的宁德时代截止收盘时的市值为1.34万亿元。
锚定宁德,这家新能源公司在市值上先实现了一半的梦。
LG新能源能在本土资本市场获得如此高的热情,离不开其惊人的发展速度。
自2020年LG新能源从LG化学电池业务分拆后,在全球市场的装机量迅速攀升,超过了比亚迪、松下等一众实力强劲的对手,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爬到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
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1 年 1~11 月,LG 新能源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为 51.5GWh,同比增长 90%,市场占有率 20.5%,排名第二;而宁德时代以 79.8GWh 的装机量,和 31.8% 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展开全文虽然在全球市场份额上距“宁王”还有差距,但抛开宁王的主要“根据地”中国市场,LG 新能源实际上是海外品牌覆盖最全面的电池供应商。客户更是囊括了大众、通用、戴姆勒、福特、现代、奥迪、保时捷、雷诺、特斯拉、现代等一众豪华势力。
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0年LG动力电池装机量在全球除中国市场排名第一,装机量达到26.8GWh,市场份额占到了 33.1%;而宁德时代装机量为 5.3GWh,市场份额仅 6.5%,排名第五位;此外松下屈居第二,三星SDK与SK包揽前四。
有了强大的朋友圈加持和未来海量待填补的缺口,这给了LG新能源超车的机会和勇气。不过这样迅猛的成长速度,让母公司LG化学既开心又苦恼。
LG 化学曾表示,考虑到未来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每年为电池业务新增 3 万亿韩元以上的投资(约 158.5亿元人民币),但这对于资金缺口已经很大的 LG 化学来说有点难以承受。
LG化学已经快“奶不起”这个天天个头猛长的孩子了。不得不分拆出电池业务,方便让LG新能源自己“找奶吃”。当下IPO就成为一条筹措资金的好路子。
LG新能源副会长(兼CEO)权英洙在挂牌仪式上表示,目前正在与中国宁德时代争夺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投资不能拖延。
由于电池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所难免。不得已忍痛拿牺牲一部分股东权益来换取资金支持。此次IPO发行后,LG化学持有的LG新能源的股份将降至81.8%。
不过权副会长与公司CFO也作出承诺,在IPO后LG化学会维持 80%以上的股权,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母公司现有股东的影响。
伴随着LG新能源的分拆上市,LG化学的角色将变为其间接投资者。类似的故事刚在几天前的长安汽车身上上演过。
LG新能源意图借助此次IPO融资,满足全球电动车市场上对动力电池的庞大需求。LG新能源表示,本次募得资金的绝大部分,将用来在美国、欧洲等地进行产业扩张,因为此地都是汽车强国。并且期望能实现规模化效应近一步缩减成本。
招股书中表明,其扩产计划已经在六个国家展开。公司将投资 5.6 万亿韩元(约 296 亿元人民币)与通用汽车在美国建立合资工厂;投资 1.4 万亿韩元(约 74 亿元人民币)在波兰建立工厂;在中国投资 1.2 万亿韩元(约 63.4 亿元人民币);在韩国投资 645 亿(约 34 亿元人民币)韩元。
不久前的26日,通用汽车与美国LG新能源的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宣布将建设第三座工厂,预计2024年下半年竣工。除通用汽车外,LG Energy Solutions 还与欧洲的 Stellantis 建立了联合工厂。
当下新能源行业已成为多年难遇的一次造富机遇,能否把握至关重要。面对老二LG高举全韩国股民之力发起反攻,老大宁德时代的压力与日俱增。不仅是电池供应商,就连车企也加入其中。
这场全行业的资本大战,已经吹响了冲锋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