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A股2021完美收官!多项历史纪录被打破!2022买什么?华尔街:会涨时差七小时
2023-10-18 00:24  浏览:25

2021年A股主要指数年线多数飘红。上证指数上涨4.8%,收报3639.78点;深证成指上涨2.67%;创业板指领涨各大指数,涨幅达到12.02%。

同时,2022年市场方向如何、板块热点在哪,目前多家券商发布了明年A股策略展望。

上证指数全球表现最平稳

2021年,上证指数年振幅为12.06%,在全球重要指数中波动最小。科技股扎堆的创业板指波动较大,年振幅达到32.77%;深证成指年振幅21.01%。

全球主要指数中,美股三大指数2021年出现较大波动,年振幅均超过20%。其中,道指为22.29%;纳指为29.6%;标普500最大波动,为30.52%。

个股方面,除去2021年内上市次新股,1006股年振幅超过100%;湖北宜化、联创股份、江特电机、合盛硅业、永太科技拿下排行榜五强,年振幅分别高达1007.81%、948.1%、772.92%、687.56%、664.88%。

中国银行和北京银行两股表现最为淡定,年振幅均在10%以内。

展开全文

投资者数创下新高,2021年逼近两亿

近两年来,参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稳定增加。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2021年11月,A股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6亿,前11个月新增投资者1800多万,同比增长11.29%。

市场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在2021年的最后一周,A股市场年度成交金额创出新纪录。截至12月31日收盘,沪深两市全年成交256.22万亿元。此前,A股历史最高年度成交额出现在2015年,当年全年成交254.50万亿元。

沪深两市历年成交额

从日均成交来看,2021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10544亿元,同样超过2015年日均值10430亿元,刷新历史新高。

对于A股今年以来成交额的节节攀升,不少机构认为,万亿成交或成市场新常态。

中金公司表示,随着股票市场本身的增值,以及近年来IPO和再融资带动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股本的扩张,A股自由流通市值也逐年提升,已突破40万亿元。历史上,A股自由流通市值对应的换手率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以2.57%的历史换手率均值所计算的理论成交额已突破1万亿元。中金公司估计,万亿成交可能是A股日成交额的新均衡水平。

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创历史纪录

2021年,外资流入趋势依然稳定。截至12月31日收盘,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4321.70亿元,历史首次单年净买入超4000亿。

北向资金延续净买入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三大国际指数集中纳入或扩大A股的纳入因子。在此背景下,当年北向资金流入额超3500亿元。

而在2021年,MSCI、富时罗素等暂未进一步提升A股的纳入因子。这也意味着,2021年逾4300亿元的外资流入并非被动资金跟随指数“机械配置”的结果,而是主动型资金在增配A股。

对此,兴业证券全球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外资明年将继续拥抱中国资产。一方面,2022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维持强势,有利于海外投资者配置中国优质资产;另一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ST股霸屏涨跌停排行榜

数据宝统计,除去2021年内上市次新股,547股全年收获10次及以上涨停,120股全年经历10次及以上跌停。

涨跌停排行榜不出意外地被ST股占据绝大多数。*ST众泰、*ST赫美、*ST德新分别以92次、85次、79次涨停拿下涨停榜TOP3。2021年,*ST众泰共计交易日有228天,也就是说有40%的日子该股都是涨停板。

兆新股份挤进涨停排行榜第18名,成为唯一一只涨停次数进入市场前20的非ST个股,年内共计涨停57次;跌停次数同样居前,多达22次,该股年内累计涨幅329.73%,年振幅511.71%。不过,该股于今年8月份摘帽,摘帽后曾连续8个涨停。

*ST中新、*ST众泰、*ST赫美则依次跌停47次、45次、42次,位处跌停榜前列。可以看出,*ST众泰、*ST赫美等股的市场表现较为极端。

牛熊股:新能源牛股成群,教育板块熊股扎堆

数据宝统计,除去2021年上市次新股,20大牛股全年涨幅均超300%,20大熊股全年均跌逾50%。细分牛股个股,湖北宜化一马当先,累积涨幅565.94%;其后联创股份、森特股份、江特电机均涨逾450%。以概念划分,森特股份、精功科技属于光伏,联创股份、江特电机、藏格矿业、永太科技则属于锂电产业。

熊股方面,曾经千亿市值的中公教育、华夏幸福领跌全场,跌幅分别为77.63%和72.16%;教育和地产年内分别受到“双减”政策以及债务危机影响,行业表现整体向下。板块中学大教育、豆神教育、蓝光发展、美好置业也均进入20大熊股之列。此外,在10大熊股中,ST股占据半数,随着市场扩容,绩差股将越发边缘化。

2022买啥?看看国内外券商怎么说

2022年市场方向如何、板块热点在哪,目前多家券商发布了明年A股策略展望。Wind精选了10家国内大券商的投资预测,供投资者参考。

// 2022年A股方向如何? //

一、国泰君安策略团队认为,展望2022年上半年,指数横盘震荡。先进后守,把握跨年配置与春季躁动窗口期。风格切换,从高盈利弹性转向确定性盈利成长,更强调确定性。

二、中信建投策略认为,对于市场看法相对比较乐观,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即使是站在相对比较短期的阶段来看,很多矛盾已经沿着整个资本市场有利的方向在不断的发展。2022年整体而言,市场与2021年市场表现类似,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

三、平安证券策略认为,展望2022年,经济平衡修复+通胀风险缓和+流动性稳健边际宽松的组合对权益市场来说相对温和,A股整体有望波动向上,板块轮动随产业景气和估值价格的相对强弱变化而更为频繁。

四、安信证券陈果认为,展望2022年,房地产调控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将对居民资产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互联网“购基”流量红利逐步退潮,未来居民购基行为将更存量化、理性化和习惯化;而随着公募、保险、理财、外资等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A股机构化进程也将稳步推进。

从各类增量资金体量上看,公募基金发行预计将有所放缓,私募维持快速扩张,银行理财和保险有望恢复净流入;IPO和再融资预计将保持稳定;考虑到2021年企业盈利大幅改善、解禁规模有所下降,预计明年公司分红和回购将有所增加、大股东减持减少;净增量资金有望在去年和今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

总的来说,2022年市场不缺增量资金,缺的是具有中长期成长逻辑、能够抵御经济下行或实现困境反转的优质资产,A股资产荒下的结构牛行情有望持续。

五、国金证券艾熊峰分析认为,全年A股市场或呈现“N”形走势,成长股和小盘股相对占优业绩寻底,宽松政策预期支撑A股。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持续下行已经是市场一致预期,不会成为主导市场的核心因素。主导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来自政策端,当前宏观政策边际宽松的窗口已经确立。

市场节奏方面,全年市场或呈现“N”形走势,也就是一季度和四季度市场相对较强,二季度和三季度相对弱。相对而言,A股在一季度政策窗口期或相对表现更佳,而明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经济能否企稳回升,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此外,美联储结束Taper后大概率转向加息,加大全球股市波动。四季度随着加息等不确定因素落地,权益类资产或重新定价。

市场风格:成长股占优,小盘股占优。1)成长优于价值:经济处在寻底阶段,经济下行阶段价值股业绩或相对成长股更为受损。此外,在经济下行阶段,往往货币政策不会收紧,资金利率或处在下行趋势,这对盈利集中在远期的长久期成长股来说,估值更为受益;2)小盘优于大盘:尽管当前信用利差处在历史较低位,但宽货币和宽信用的环境下,信用利差或延续低位下行趋势,小盘股或更受益于不确定风险溢价的降低。

六、东方证券薛俊、蒋晨龙、张书铭分析认为,2022年A股市场大势研判:一方面,我们维持结构性机会的判断基调不变。另一方面,在成长和价值均衡配置的同时,注意把握市场节奏:明年上半年成长和价值均有阶段性机会,但在流动性回暖以及科技、双碳、消费等方面政策的催化下,成长股相对占优;下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和国内通胀水平逐步抬升等因素,则对价值股相对友好。

七、爱建证券朱志勇分析认为,2022年市场风险偏好具有一定提升空间,指数上具有10-20%的提升空间,市场的上行步伐不会太快基本维持震荡上行的格局。2022年不会出现大水漫灌,但是流动性将依然偏充裕。这也奠定了市场稳定向好的估值基础。

八、国开证券孙征认为,2022年A股我们继续定义为慢牛行情,虽然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不过全年GDP增长速度与今年四季度相比仍将有小幅提升,且在稳经济方向下,货币政策处于偏松趋势,微观流动性有望保持净流入,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一致性预期逾10%,市场风险溢价处于中位,在无风险利率有下行空间的情况下,市场全年有正收益的机会。年初在政策乐观和信用充裕的阶段机会最佳。但市场资金环境过热可能性较小,全年增量资金弱于近两年,且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空间有限,指数涨幅并不会比今年有明显提高。

仍需注意慢牛步履蹒跚,期间阶段性调整风险仍不可忽视。一是成长股当前估值处于高位,且盈利增长与估值不匹配,在年初春季攻势下如进一步提估值,则在业绩无法兑现的情况下或会出现阶段性泡沫破灭的风险,二是美联储在2022年6月或9月加息概率较强,从海外资本市场历史来看,加息初期股市或会出现阶段性回撤,三季度或将对A股构成一定调整压力。市场总体模式或与2021年类似。不变的是温和向上的趋势,变得是时机和主线板块。

九、山西证券麻文宇、范鑫认为,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风格偏向大盘成长+价值

综合考虑到基本面下行、宏观资金面相对宽裕、情绪面中性偏谨慎的背景因素,明年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和整体性机会都不大,指数趋势性上行空间有限,但市场并不缺乏结构性行情,可以重点把握由行业轮动和热点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

市场风格将转向大盘成长+大盘价值。中小盘板块业绩在今年集中释放后,明年在经济下行和高基数的双重影响下可能不及预期。相对来说,大盘,尤其是大盘成长的业绩景气度更为延续,明年业绩增速的降幅最窄,建议重点关注创业板50、创业蓝筹等;另外,大盘价值的业绩增速也较为稳定和可持续,其稳健避险特质也有望凸显,因此在市场风格层面,建议投资者更多关注大盘成长与大盘价值的方向。

十、天风证券刘晨明、李如娟等认为,22年信用扩张,剩余流动性更充裕,A股估值整体有支撑。

非金融A股整体盈利上半年下滑,下半年企稳。未来半年,信用-盈利二维框架中,1)信用逐步扩张;2)盈利回落;3)股债收益差处于均值附近估值不便宜——对应信用扩张前期,指数区间震荡,当前调整,为春季躁动打开空间,春季躁动后二季度可能再次调整。

机构看好的板块

1、国泰君安策略团队认为,当前针对单一宏观变量研判下的传统行业策略定式有效性显著降低。展望2022年,在市场达成“磨底型”经济特征一致预期共识下,我们认为CPI的超预期或贡献错误定价下的最强超额收益空间:大众消费定乾坤。

高质量发展下我国产业、人口结构深刻变革,聚焦独立景气新兴产业投资,推荐元宇宙、深度智能低碳化和科技突围主题。

2022年A股盈利增速大幅回落,预计下半年缓步走出压力区。结构方面,应从过去寻找盈利高景气方向转向寻找盈利确定性方向,关注景气反转与景气延续方向。

2、中信建投策略:1)、从能源来看,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2022年将进入项目建设期,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会增加能源供给,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也会提升有效供给。在2022年的能源主线中,我们认为电网投资、储能投资、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是第一条主线。

2)、2022年我们在2021年反垄断、集采等成果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通过增加教育供给、医疗供给、住房供给等有效供给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房地产税等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落地,能进一步有效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在2022年的共同富裕主线中,我们认为创新药、家电家具、回归制造业的地产等行业是第二条主线。

3)、专精特新和高端装备制造是提升生产效率、增加有效供给,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环。2022年扩大高端制造业投资具有拉动内需,稳经济的作用。这一点从短周期来看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国防军工作为高端装备代表,也可以通过研发制造提升水平。在2022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主线中,我们认为专精特新将表现得尤其突出。国防军工、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行业是2022年的第三条主线。

3、平安证券策略认为,结构上建议把握三条主线:

一是创新驱动主线,高端制造包括芯片、创新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数字经济包括5G和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

二是碳中和主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节能环保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投资机会的扩散,同时注意防范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风险;

三是消费边际改善主线,食品饮料和美容护理板块高估值有望缓解,户外活动盈利预期转正,但消费改善幅度和节奏受疫情影响可能有波折。

4、国金证券艾熊峰分析认为,制造业进入新篇章,能源转型、制造升级和创新药崛起的蓝图逐步展开。

1)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新能源材料等。双碳目标之下能源转型持续加速,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延续高增长的确定性较高;

2)电动与智能汽车产业链:功率半导体、热管理、连接器、车载电子与通信等。长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短期补库需求支撑相关产业链景气;

3)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设备、零部件、工控自动化等。伴随高质量发展转型,制造升级将持续加速,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明确的方向;

4)创新药产业链:原料药和中间体、CXO、国产创新药出海等。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加快崛起,创新药产业链景气延展。

5、东方证券薛俊、蒋晨龙、张书铭行业配置角度,沿着2022年CPI变化节奏和政策方向来看,我们给出22年行业配置三个关键词:“科技强国”、“消费复苏”、“双碳战略”。其中:科技强国:1)半导体;2)汽车电动智能化(功率半导体、连接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3)AR/VR硬件;4)新材料(军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和半导体材料、化工新材料;5)制药、医疗器械;6)先进装备(消费类机械、检验检测装备);7)国防军工板块。

消费复苏:必选消费中的农业(生猪、动保、种业),食品饮料以及大众消费品(白酒、啤酒、乳制品、复合调味品、烘焙及原料、肉制品、休闲食品)。下半年可重点关注经济复苏预期下的可选消费,包括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轻工家具(厨小电、清洁电器)以及社服(免税为主)。

双碳战略:重点关注光伏产业链(一体化组件、胶膜、逆变器),风电产业链(铸件+主轴、轴承、海缆),储能产业链(储能电池、逆变器)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动力电池、汽车半导体)。

6、爱建证券朱志勇认为,2022年消费、减碳和科技成长是主线机会。农业和工业的自主可控将推动行业的发展,可以关注受益发展的结构机会。

消费行业的回归:经济增速下降对于消费行业抑制,2022年预计在内循环政策推动下面临回升。除了传统消费的食品饮料和家电外,文化传媒、教育、医药、休闲服务等行业压力后的反弹值得重点关注。

减碳长期驱动力强:减碳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行业的推动也是长期的过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等都将受益于减碳过程的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于新旧产业都将具有推动能力。

科技成长公司的挖掘: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大部分是科技成长类的公司,是长期值得关注的行业。但是短期的缺陷是业绩难以跟上估值,所以股价波动较大。但是调整反而是进入的好时机,值得关注。

7、国开证券孙征认为,重点配置成长:绿色能源(风、氢)、新能源车产业链(锂电池、汽车零配件)、芯片。

防御:超低估值(券商、银行)、下跌后的机会(医药、科网)、疫情因素淡化叠加收支差减少(消费品)。

主题投资:元宇宙、军工、共同富裕。

8、山西证券麻文宇、范鑫认为,2022 年行业配置:坚守景气主线,抵御宏观风险

行业层面,建议坚守景气主线,重点布局两个方向:

1) 高度关注景气度有望延续的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军工、半导体、5G、

医药 CRO 等成长领域;

2) 均衡配置基本面恢复相对滞后、但估值前期已有较大幅度调整的的消

费服务业领域价值蓝筹(大众食品、家电、汽车零配件、旅游出行等)。

9、天风证券刘晨明、李如娟等认为,两类大盘股(白马核心资产、金融和地产链)22年都暂时不具备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预计中小盘占优的风格尚未结束。未来小盘股的风格主要依托于从新能源到5G应用端等产业趋势的交替推进。

核心配置思路之一:硬科技赛道,一是较难躺赢,需要在产业趋势不错的赛道中进一步挖掘中小公司;二是价格上涨难以持续,更多推荐纯粹的量的逻辑(没有价格变化驱动),量的逻辑关注:军工、新能源车(电池、零部件、电子、整车)、新能源大基地(风、光、储、运营商)、半导体(设备、材料)。

核心配置思路之二:推荐不依赖于政策的困境反转方向,比如成本困境反转的必选食品(PPI-CPI拐点)、价格困境反转的猪肉、库存周期困境反转的传统汽车及零部件。2022年需要关注的一个全新主线:5G的应用端,可能包括元宇宙、车联网、能源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华尔街2022年新兴市场展望:会涨,但要等到下半年

MSCI新兴市场股票指数今年跌幅超过5%,接近2001年以来相对于美国股市的最低水平。新兴市场本币债务在今年迎来2015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年,而美元债券将迎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三次亏损。

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大行看来,新兴市场的股票、债券和货币等资产由于在2022年是有上涨行情的,但是的要等到下半年才会得以实现。具体到地域来看,华尔街大行看多中国股票资产和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本币债券资产在2022年的表现。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驻香港首席亚洲市场策略师Tai Hui说:“2021是发达市场在经济增长中超越新兴市场的一年,这需要扭转。”

Tai Hui 表示,随着供应链问题可能趋于稳定的迹象出现,一些经济体疫苗接种率的上升,将提供一个更有利的背景。此外,美国政策利率可能仍低于总体通胀率。

2021年,至少有23个新兴市场国家提高了利率,这可能会缓和通胀带来的影响,并提高新兴市场资产(特别是股票和本币债券)的实际回报。与此同时,来自亚洲的出货量增加表明,供应链瓶颈可能正在缓解,这也缓解了价格压力。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全球平衡风险控制团队战术定位负责人 Eric Zhang 说:“我们预计,随着基数效应开始显现,明年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通胀率都可能开始下降。供应链约束也应该开始缓解。”

高盛全球外汇、汇率和新兴市场战略研究联席主管Kamakshya Trivedi 说:”我们预计美元将有一定的波动范围。由于存在相互抵消的力量,很难看到美元出现很大程度的疲软。”

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新兴市场固定收益主管Jean-Charles Sambor 表示,如果美联储开始一个非常激进的紧缩周期,或者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决定保持其房地产政策极度紧缩,新兴市场资产将进一步受到影响。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不过,并不是所有华尔街人士都看好新兴市场来年表现,特别是美联储收紧预期不断加强的时候。

Nuveen全球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管理联席主管Anupam Damani 说:”如果美联储加快Taper,导致2022年年中更快更大幅度的加息,从流动性角度和更广泛的增长放缓影响来看,金融状况将趋紧,并对新兴市场债务构成更高的风险”。他表示,看好硬通货主权货币和公司债券、地方债券。

来源:数据宝、上海证券报、wind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