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订:1
发货:3天内
我国常见的外墙保温材料有现场发泡保温材料、保温砂浆(保温粉)和保温板材,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在75标准的要求下,聚板的上墙厚度120mm,岩棉板厚度更是需要达到140mm,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工期,并且厚度的增加使得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外墙保温脱落的问题更加堪忧。原先的保温材料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特别是北方建筑节能的发展要求。真空绝热板自动化生产线是我司综合行业的需求独立研发并推出的新型产品,真空绝热板(简称VIP板)源于太空技术,环保、、节能。STP板全称是超薄绝热板,用英文表述就是SuperThinPanel,这不就简称为STP了嘛。作为新型防火保温材料,该制品可广泛应用于设备及电器,冰箱、冰柜等家电行业,冷藏集装箱、冷库及集成房屋、建筑墙体等领域。
全套生产设备由搅拌站及原料输送系统,压板机及输送装置,烘干机,芯材包装设备,中封机,真空封装机,折边机,吸尘装置等部分组成。该设备专为气硅芯材成型设计,能自动上料、布料、出料,自动化程度高。
真空绝热板自动化生产线是我司综合行业的需求独立研发并推出的新型产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环境好、生产、废品率低、操作方便、质量可靠等优点,本公司生产制造VIP背封机、stp真空绝热板设备、stp折边机等。公司将持续创新,全力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环保和真空保温板技术,更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支持。环保装备技术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装备技术,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因为超薄绝热保温板与墙体粘结材料为铝箔玻璃纤维布,这种布耐酸耐碱但是非常光滑不容易与墙体粘结,再好的粘结砂浆与之结合都留有安全隐患,而产品的布边本身也是真空范围不得钉锚,所以特有的锚固技术诞生,增加了产品的安全系数,同时将重量大的饰面比如石材,面砖等能够上墙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障,由于超薄绝热保温板重量轻所以无需大面积预留根据外饰面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每平方米预留多少锚固孔,锚固时使用8mm*6cm ;8mm*8cm;等规格的带圆环的用保温胀栓即可。防涨袋处理技术是指在超薄绝热保温板抽真空以前,预制一层的结合剂,抽真空后通过深加工处理将芯材与真空袋之间粘结为一体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把原本分离的真空袋和芯材牢牢结合在一起,上墙后减少了破损机会同时大大降低了膨胀系数,利于安装,便于墙体找平,也降低了安全隐患。3、真空隔热板容易施工,它可以像瓷砖一样直接的粘贴,所以就大大缩短了工期,并节约了成本。
1)STP超薄绝热板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优异的绝热性能,同时具有超薄、质轻、防火不燃、绿色环保的优点,相信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STP超薄绝热的寿命与芯材、高阻气薄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STP板内部压强在100Pa之下,就能保证其导热≤0.01W/(m·K),使用寿命可以达到60年,与建筑物寿命同在。真空保温板为什么就好了(1保温原理:热量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热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3)将STP超薄绝热板用于外墙外保温,在保证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面积,利国利民。
本公司生产制造VIP背封机、stp真空绝热板设备、stp折边机等。公司将持续创新,全力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环保和真空保温板技术,更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支持。(2)用VIP隔热时,外形尺寸33cm×46cm×28cm,保温层厚度2。真空绝热板自动化生产线是我司综合行业的需求独立研发并推出的新型产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环境好、生产、废品率低、操作方便、质量可靠等优点。
控制建筑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开始推广建筑保温,经过30年的发展,建筑保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大幅降低了欧美国家的能源消耗。从2007年起,我国开始强制推行建筑保温节能,以达成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之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更加明确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决心。STP保温板采用低能耗零排放加工工艺,对保温行业的节能减排是个有力支持。STP产品用途适用以新建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外墙外保温工程和既有建筑的外墙外保温改造工程。4、STP保温板与粘结砂浆和抹面砂浆粘结强度高,不会出现常规外墙保温系列出现的开裂、渗水、脱落的现象,使用年限与建筑物同寿命。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